杭州西湖完成廢棄礦山生態復綠6萬余平方米
石龍山
因其山形而得名,傳說玉帝命一條神龍在此守護萬頃良田,日久龍化為山,由此得名。日前,透過薄霧,隱隱約約看到翠色欲滴、綠意盎然,滿眼的綠色讓人沉醉。
如此這般青山相擁、綠水環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迷人風采,是天然的嗎?江省杭州市國土資源局西湖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得益于他們的廢棄礦山復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石龍山廢棄礦山治理工程,以它為代表的之江地區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工作投入資金9.2億元,完成6個項目、13座廢棄礦山的治理任務,治理面積達74.54萬平方米,生態復綠6.4萬平方米,平整騰出建設用地1400余畝,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三贏。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石料開采加工一直是之江地區的支柱產業,開辦一個采礦廠相當于坐擁一臺印鈔機。然而,采礦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無情地碾壓著脆弱的生態環境。
特別是位于之江區域中南部偏西一隅的石龍山、新塘、西山下羊、聯辦前山村口、九炮山和雙流六大礦區緊鄰中國美院、浙江音樂學院等藝術院校和云棲小鎮、中國美院國家大學科技創意園區等創新園區,然而采礦帶來的破壞就像一條長長的疤痕烙印在旁,藝術再美也無法掩蓋。這些礦區不僅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還對之江地區提檔換級,實施擁江發展,打造錢塘江金融港灣“大戰略”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為還之江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西湖分局積極組織項目施工方實施24小時無間斷施工,日均投入挖機等機械設備106臺、施工人員368名,日均外運土石1085車次,真正地做到“聞‘機’起舞,日落而不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分局在采取粘土摻入適量碎石的傳統方式進行土壤改良處理的基礎上,引入噴混植生復綠工藝,使植物在近陡坡也能持續自然生長,達到長期綠化的效果。
同時,充分考慮地形、土壤、水文、氣候、生物等因素,堅持選擇小葉女貞球、海桐球、黃馨等適宜生長、成活率高的植物品種,進行等比例交叉種植,形成穩定性強、抗逆性強、生長迅速的綠化,以確保造一片、綠一片和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綠色發展,最終是要實現效率、和諧、可持續。
西湖分局在廢棄礦山治理中通過削高填低的方法,對宕底遭破壞的土地資源進行整理,整理出土地1400余畝,目前已完成石龍山南側區塊800余畝土地的征地補償工作,土地價款可達過百億,潛在的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合理利用廢棄礦山閑置土地,不僅能提高土地收益,還可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提升沿線土地的價值,初步形成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良性互動、和諧共進的生態建設保障體系。
“廢棄礦山帶來的生命之痛、污染之源已成為歷史,呈現給西湖人民的已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未來,廢棄礦山進行治理后將成為西湖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該局負責人如是說。
- 上一篇:某高速路碎石機作業安全技術交底 2018/12/7
- 下一篇:沒有啦